?
網絡上,“掌摑老師”事件曾經一度發(fā)酵。由此引發(fā)一眾網友回憶自己上學時受到的老師責難。
我想到了自己。
小時候的我,內向木訥,極怕老師,一向默默無聞,如空氣般存在。
一次,前排同學莫名其妙回頭笑我,同桌也跟著起哄,我一時忍不住抽泣起來。正批改作業(yè)的老師抬頭看了一眼,不分青紅皂白地說我擾亂課堂秩序。
到如今我都清晰地記得她極鄙夷的語氣:“不想學就出去,就會影響別人!”很久我都無法釋懷,并不是因為被老師罵,而是她毫無掩飾的厭惡。
成為老師后,我完全能夠理解她當時的情緒。她也許批改作業(yè)正因滿篇的錯誤頭昏眼花心煩意亂,抬頭看到的卻是紛紛擾擾吵鬧不休的場面,哪有那么多耐心聽你哭哭啼啼道委屈。
確實是一件極小的事,而我卻無法再喜歡她。即使心里承認她還是一位不錯的老師。
讀師范時,反復聽老師說,“99%+1%=0”。教育中1%的失誤,常常抵消你99%的努力。雖然似乎不太公平,但事實就是如此。
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的無數矛盾,常常會因為老師的一時之失,招來學生長久的記恨。我同樣清晰地記得看過的一個報道,一個孩子拒不上學,是不想忍受他的班主任。認真負責的老師痛哭流涕地對記者說:“批評兩句怎么了?我是為他好啊。”
隔著屏幕和多年的歲月,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師深深的委屈。但我無法認同她。我更加理解她的那位學生,“她天天說我是蠢豬,做不完題是蠢豬,答不了問是蠢豬,我寧愿變成真的豬,也不愿意她教我”。
如果是我,也希望遠遠離開。
批評無錯。錯的是許多老師不懂批評?;蛘哒f,他們自以為的批評,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批評,不過是一種情緒的發(fā)泄。這種發(fā)泄,與教育無關。就像那位天天把“蠢豬”掛在嘴邊的老師,她并不真心認為學生是蠢豬,只是養(yǎng)成了這種恨鐵不成鋼的習慣和方式,一旦怒火中燒,丑話便脫口而出。也許她盡職盡責,也許她教學嚴謹,也許她熬夜批改作文,可一句“蠢豬”卻把自己推向學生的對立面。
她不明白,自己其實不是在批評,而是在傷害——傷害學生,也傷害自己。
?
許多時候,老師們都在感慨:“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啊?!睕]錯,有的學生怎么說都不聽;有的呢,說都不能說,玻璃心。
從過去“黃荊條子出好人”中走出來之后,教師和家長又開始走進“賞識教育”。許多文章都告訴我們,教育要寬容,要愛,要鼓勵,要表揚。在兒童主體權利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相對于批評的“大棒”,大家更愿意使用表揚這根“胡蘿卜”。“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幾乎成為當今教師和家長的共識。
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為人熟知。這是關于寬容的故事,被大家反復引用,證明如春風般表揚的教育力量。
但有時,過度的詮釋也許是一種斷章取義。
陶行知是大教育家,之所以這樣教育他的學生王友,是因為他了解這個孩子。“了解”這兩個字是極其重要的。為什么要等放學之后再處理呢?給王友冷靜反思的時間,給自己調查思考的機會。
陶行知深諳“自我教育,永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四顆糖”的方式卻并非教育準則,無法放之四海而皆準。
教育關乎人性塑造,人性有多復雜,教育就有多復雜;教育直指人的心靈,心靈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
不是所有孩子都是王友,也不是所有老師都是陶行知。不是所有的表揚都能如糖一樣甜美。
因為“賞識教育”的風靡,許多孩子得到太多的表揚。任何事都盡量鼓勵,盡量寬容,盡量理解,結果孩子變得開始難以理解。
做事毛躁,急于求成;與人交往,錙銖必較。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事都要被關注、被認同,極其在意別人的評價,得到贊許才如釋重負。并且,容不得一點兒反駁。這些孩子,吃了太多表揚的糖,蛀牙了。
那么,表揚錯了?
表揚無錯。錯的是我們不懂表揚?;蛘哒f,有時這并不能稱為表揚,只是下意識地“討好”。許多人知道,孩子們喜歡的巧克力、冰淇淋、快餐、泡面其實不能多吃,但他們卻不知道,好話不能多講。講多了,就是蛀牙的糖。
批評抑或表揚,是教育方式的左右護法。看似矛盾的二者其實相輔相成、互相制衡,并且本質其實很一致——教,然后導。單純地相信批評或表揚的力量,很容易模糊它的真實模樣。
?
理解教育的本質,才能學會批評和表揚。
許多專家告訴我們:要對孩子一視同仁。我想,這里的一視同仁是指對孩子無差別的尊重,而不是以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生命各有特色,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綻放光彩。如果以同一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就違背了它的初衷。
所以,生命不存在最好或最差,也就不需要和別人一樣的教育方法。
自卑的孩子多鼓勵,驕傲的孩子適當讓其受挫。表揚與批評必“因材施教”,才能“有教無類”。
無論表揚和批評,都沒有對錯,只有原則——
不敷衍。在與每個個體相處的時候,尊重他與別人的差異,不要用語言暴力去傷害,不要用虛偽的套話去搪塞。無論孩子該表揚還是該批評,都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不以“說到底,就是你笨”“非常好,棒極了”一錘定音,試著讓孩子從每件事中獲得經驗和成長。
不糊弄。每個孩子都和成人一樣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居高臨下俯視別人,即使成人懂得更多、想得更深、明白得更透徹。認真地對待孩子,不因自己有決定權而忽左忽右,高興了就不??洌魫灹司筒煌AR。任性的大人,常常很幼稚。
不強迫。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自我教育”,孩子能在生活中學會自我總結和提升才能適應復雜的世界,成為自主自立的人。人非圣賢,每個人的觀點和想法永遠不可能絕對正確,強迫孩子接受成人的思路,常常剝奪了他們判斷的權利和能力。許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交流而非評價。
教育學是天下最復雜的學問,因為它本質是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不同的大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環(huán)境,就必有不同的相處之道。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只能借鑒,而無法照搬。但是,越是復雜的事物,往往越有最簡單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又很簡單:認真地體察,誠懇地尊重,真正用平等之心對待每個生命。孩子有最純凈的心靈,能夠感受到最純凈的相待。
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亦然。一個家長只要有對人性的深切體察,有對生命的誠懇尊重,有足夠的學養(yǎng)和智慧平等對待生命,就總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所以說,當老師(家長),看似簡單,實則難;看似難,也簡單。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撫琴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06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