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件技術活,技術的背后有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沒有價值的技術是危險的,沒有技術的價值是粗糙的。持怎樣的價值觀,就做怎樣的課程,就怎樣去做課程。說到“做課程”,簡而言之,包括國家、地方與學校三個層面。國家出臺課程改革方案、制定培養(yǎng)目標、研制課程標準、編寫教科書、組織高考……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國家層面的“做課程”,不同的國家開設不同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課程實施方式,都與不同國家的文化相關;不同地域在課程管理上也會有所不同,從地方課程設置到課堂教學風格,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蓋因地域文化不同之故;在學校層面,看上去好像都差不多的學校,校園內、課堂中的生活卻會呈現(xiàn)出相當大的差異,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差異,表現(xiàn)在課程領域主要是兩個方面:做怎樣的課程與怎樣做課程,即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的不同,代表了文化的不同,并孕育著不同的文化。
課程與文化的關系極其復雜。但凡復雜的關系總不是線性的、一一對應的。有人簡單地認為,課程與文化的關系就是確立好開設哪些課程,然后相應地培養(yǎng)哪些品質,文化也就出來了。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思維。不同的課程可以孕育不同的文化,這是課程與文化關系的一種內涵,但不是唯一內涵,因為同一門課程實施方式不同,所代表、孕育的文化也不同。比如說,同樣是體育課,有人重視體育技術,有人重視體育興趣,文化異也;比如說,同樣一本語文課本,會教出不同語文素養(yǎng)的人來,價值異也。
一所學校的課程發(fā)展,要從做課程規(guī)劃開始。沒有課程規(guī)劃,也就沒有課程管理??墒?,我們大部分學校是缺乏課程規(guī)劃的——這本身也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即缺少規(guī)劃意識。因為缺少課程規(guī)劃,所以學校的課程實施也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因為缺少課程規(guī)劃,所以校本課程開發(fā)是隨心所欲的;因為缺少課程規(guī)劃,所以學校與教師不知道課程通往何方。我之前一直以為,課程規(guī)劃就是畫一張結構圖,主要羅列一下開設哪些校本課程。我在汾湖實驗小學擔任校長時,在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崔允漷指導下主持編制學校課程規(guī)劃才發(fā)現(xiàn),課程規(guī)劃的核心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價值思考。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要求,在不同的學校會帶有不同的烙印,所以我稱這個思考“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過程為“找我”——叩問“我是誰”的過程。當我們提出“內修外煉,能恒樂成”的八字培養(yǎng)目標時,我們發(fā)現(xiàn)課程規(guī)劃有了靈魂。明確這樣的目標之后,我們不僅僅可以思考“開哪些課程”,更能夠思考“怎樣通過所有的課程去靠近目標”。舉個例子,我們開發(fā)了“剪竹”校本課程,這是將竹作為內容的剪紙課程,因為竹子是學?!昂阄幕钡奈幕庀?,校園內遍種竹子,還有衍生的各種與竹相關的圖案,剪竹課程就是把“竹”作為剪紙內容的校本課程。但這只是形式,重要的是在剪竹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能恒樂成”的精神,指向培養(yǎng)目標,才是課程文化的意義所在。
我之所以強調學校的課程發(fā)展要從做課程規(guī)劃開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為學校課程找到文化之魂。只有在價值觀之下的行動,才是具有文化意義的。我們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將學校哲學描述為“把學校建設成為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斷豐富之地”,以此來考量課程的內容與實施特別有意義。目前,我們在探索設計表現(xiàn)性評價,設計單元學習,組織學生“長程學習”成果的“嘉年華”。我們在課堂變革中提出,課堂中必須有學生“長時思考”時間,這些課程實施的變化,都與學校文化追求相關。我們希望在課程實施中能看到兒童的智力生活,看到兒童的精神世界,看到兒童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因此,有怎樣的文化理解,就會有怎樣的課程內容,就會有怎樣的課程實施;開設怎樣的課程,怎樣去實施課程,又會催生、豐富怎樣的學校文化。就這樣,課程與文化在學校的現(xiàn)場生動映照。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2月2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