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年前,因為山東省濰坊市教科院到學校進行一輪復習視導,學校決定由年輕的我上一節(jié)復習示范課。
對我而言,這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也可能會通過首次示范課而“一課成名”。為了上出新意,我決定另辟蹊徑,上一堂作文講評課。于是,我花費大氣力將學生的作文全部認真批改了一遍,發(fā)現了部分可以當堂朗誦的一類文,也發(fā)現了一篇寫作“失敗”的文章:一是跑題,二是不符合文體要求。高三作文備考,為了求個四平八穩(wěn)的分數,教師普遍要求學生寫議論文,而該生寫成了記敘文,文中出現了想象、虛構的文字。但對于要執(zhí)教示范課的我來說,這些問題卻讓我有了底氣——一節(jié)對比教學,一定能重點突出,切中肯綮。
正常來說,課堂上應該以鼓勵為主,著力于正面評價與肯定。那天的課,一開始似乎也是這樣進行的。但是,漸漸地,風向就變了,似乎是因為恨鐵不成鋼,似乎是為了“以儆效尤”,我鬼使神差般地把矛頭對準這位寫作“失敗”的學生,我的語言開始變得犀利,好像是千萬發(fā)炮彈砸向那個女生。她一開始還端坐著,最后就像一棵倒伏的小樹,越變越矮,無聲地流著淚,趴在了課桌上。
在課后點評、反饋環(huán)節(jié),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教科院領導,都語重心長地指出,我的那節(jié)課嚴厲有余,溫馨不足;批評學生時,不應該點名道姓。顯然,課上我傷害了那個學生,成為那節(jié)課的“硬傷”。
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平日和藹可親的育人風格去哪了?我對自己的學生為什么變得如此刻???把學生放到平等位置上了嗎?我越想越愧疚,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僅挫傷了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還有可能傷害了她的心靈。當天,我就找到那個學生,真誠地向她道歉。學生的表現卻讓我一驚,她問:“老師,是不是因為我的作文沒寫好,讓您挨批了?”那一刻,我無地自容。
事后,我又到班里,在全體學生面前向她表達了我的后悔之意、懺悔之情,我想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她的傷害。
時間一晃,我的“第一課”已經過去20年,但那堂課依然讓我記憶猶新。我知道,表面上我是“敗”在那篇“失敗”的作文上,其實是“敗”在自己的自以為是上。同樣是作文講評課,我可以調整思路上出“作文提升課”。比如,課堂上先讀范文,讓大家學有示范;然后指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典型問題,帶領大家現場修改,完成升級演練。我也可以直接上成“作文修改課”,只是主角要換成學生,四五個學生一組,嘗試批閱、修改同學的習作,然后讓學生當堂展示自己批閱的成果,教師再給予適切的點評……
換一種視角看問題,我們就會發(fā)現:作文無所謂好壞,我手寫我心才最重要;一時的考試分數不重要,健康的心態(tài)和過人的能力才重要。也就是那次“失敗”之后,每當面對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準備發(fā)火時,我就會想起那堂課,想起那位無辜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顆閃亮的星星,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光亮。
我也逐漸意識到,無論干什么都要心里裝著學生。每做一件事情、每說一句話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站在學生的立場想一想,他們是否能接受,是否會對他們有負面影響,是否向他們傳遞了正能量。
這難道不是教學相長嗎?因為那一篇“失敗”的作文,我也成長了不少。
現在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和學生也不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學習的合作者,課堂的組織架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師生常??梢怨惭泄矊憽⒒ピu互改、對話提升。這就讓我少了許多可能“失敗”的機會。
教育無小事,及時在“第一次”中汲取經驗教訓,才能走好教育人生路。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濰坊市第七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27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