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是要舉手的,而且需要獲得教師允許才有資格“展示”。舉手發(fā)言本無可厚非,但通過觀察學生舉手的狀態(tài),我們卻能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教育“溫度”。
記得在一次公開課上,走進教室的我選擇坐在了教室第一排最左邊的位置上。上課伊始,執(zhí)教老師播放了一段《貓和老鼠》的視頻,以消除師生對于公開課學習的緊張。任何一個學生,對于陌生教師來上一堂課外書導讀課《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都會有一種興奮和期待。就像我身邊的這個學生,影像資料看得津津有味,還不時自帶配音和動作。
看完視頻,老師問:“你們看到了怎樣的一只老鼠?”
我身邊的學生高高舉起小手,老師叫了一圈的學生回答,竟然沒發(fā)現(xiàn)我身邊的學生,最后他終于被叫到了,起身回答……我意識到,這個位置常常是我們教育者容易忽視的地方,甚至成為“盲區(qū)”。
接著,教師指導學生看封面、看目錄。班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把雙手擺在胸前,端正地坐著聽課。唯獨我身邊的學生除了舉手的時候,平時都是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吸,要么十指交叉,要么摸摸耳朵,一刻也不曾歇。好不容易,等到老師的問題:“看目錄,你對哪一章節(jié)特別感興趣?”我身邊的孩子又來勁兒了,嘴里嘀咕著:“我最喜歡積木送來的好運氣?!笔峙e了好一會兒,老師卻叫了幾個學生回答后就繼續(xù)進行教學了。我聽到身邊的孩子喪氣地“嗷”了一聲,從此刻起,這個孩子徹底開始咬手指了,偶有舉手動作也只是象征性地伸一下手,后半節(jié)課干脆就不舉手了……
這樣的課堂情景過去了幾天,我始終忘不了那個孩子舉手的高度變化。同時,我也一直在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師常常自認為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可是學生有時還是感受不到教師的關注。久而久之,學習者成了局外人。自然而然,我們所謂的后進生也就越來越多。
我也曾做過兩周的教學實踐,把班級中所謂的語文單元考試成績最差的學生安排在最靠近教師的位置,也就是講臺旁邊。兩周后,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后進生在語文課堂中聽課的效率提高了,語文成績有了明顯進步……還有一種現(xiàn)象,課堂中經常被教師點名回答問題,并經常被肯定的學生語文成績進步也很大。
由此可見,課堂中教師的關注和身體意向對于學生的學業(yè)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所占據(jù)的講臺就是學習的中心點,教師視線和情感“投入”的位置就是“中心”位置,必然造成“厚此薄彼”的現(xiàn)象,從而讓部分學生逐漸遠離學習中心。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改變思想,改進課堂,不僅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都能創(chuàng)造奇跡,更要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開放的學習氛圍,設置更多的“學習中心”,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被關注,找到存在感,享受成就感。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新昌縣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13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