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百年老校,沒有因為厚重的文化傳承而喪失革新的勇氣;一位老校長,沒有因為幾十年固守一地而喪失進取的雄心。這就是福建省福州實驗小學和他的掌門人王國光相互成就、循道而行的發(fā)展智慧。
當傳承著改革基因的福州實驗小學遇到自主合作新課堂,仿佛在道術結合中打開了教育的“魔盒”,又一次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當探尋著教育之道的王國光,找到知行合一的那“一點”智慧,終于在“三放”中喚醒了人性之光。
走進福州實驗小學,就是走進老而彌新的“道場”,在古風雅韻與現(xiàn)代科創(chuàng)之間發(fā)現(xiàn)和諧共生的教育生態(tài);走近王國光,就是走近老當益壯的“智庫”,在活躍細膩與沉穩(wěn)智慧之間找到合作共贏的發(fā)展魅力。
教育之道,用情融通,文化傳承顯時代魅力
教育的成功在于師生的共進,良好教育生態(tài)的構建得益于和諧的關系。探尋教育之道永遠沒有止境。
福州實驗小學由清末名仕陳寶琛于1906年創(chuàng)辦,是福建省確定的首批16所重點小學之一,20世紀50年代的學制改革試驗,60年代初期的教學方法改革試驗,70年代的教材改革試驗,80年代以來的“全面發(fā)展又有特長”的綜合整體改革實驗,福州實驗小學在許多重大的改革實驗課題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
作為學校發(fā)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王國光從1982年走進福州實驗小學擔任語文教師開始,就一直未曾離開。2013年,做了10年副校長的他開始掌舵學校發(fā)展。
一所跨越百年的小學,如何在新時代引領新發(fā)展?以“知道能行”校訓為基礎的學校文化,怎樣在“能行”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的改革成效?在王國光的字典里,“人生要不斷地超越制高點”。
于是,在原校訓“知道能行”的基礎上,他用心一“點”,變成“知·道·能·行”——看似簡單的變化,卻蘊含了他對教育更豐富的思考。知即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道即崇尚人道,學會做人;能即提高能力,發(fā)展體能;行即加強實踐,學會做事。他希望教育引領學生“做明白人,學好知識,創(chuàng)造智慧”,他倡導教育人明“道”知“行”,做事“道術結合”,做人“知行合一”;倡導學生學“知”重“行”,“知能并重”“智體同修”——這些辯證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就是王國光“道·和”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王國光認為,政師(行政管理者與一線教師)、師生、同事、同學、家校、親子構成了當下教育最緊密的六對關系,這些關系的和諧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效。于學習生活而言,學生與自己、與他人、與教材、與自然、與社會、與技術的和諧,同樣成為教育的研究命題。
這是王國光多年教育實踐的系統(tǒng)思考,也是實驗小學在多年引領示范的改革路上形成自我革新的文化使然。
教育從兒童出發(fā),構建關系、依托教材、利用工具、借助技術,最終作用于兒童。這是“從人到人”的一段歷程。這段歷程,王國光以“和”為基礎,定義了福州實驗小學的教育之“道”:從禾(兒童)出發(fā),基于和(雙向關系的和諧),升于合(三方關系的合作),強于He(技術支撐下的共贏文化),最終歸于禾(成人成才的目標)。
如此,在“道·和”的整體建構下,學校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和”課堂新生態(tài),引發(fā)深化課改的新風潮。
課堂之道,用智引領,改革行動彰開放典型
課改的魅力,總是在師生生命的綻放中凸顯。盡管這個過程總會伴隨著不適應甚至痛苦,但教學之美就是在這樣的“打破”與生成中釋放出來的。
2018年12月21日,一場聚焦“一點兩線——Y型”整體教改項目自主合作新課堂的展示活動在福州實驗小學舉行。來自澳門中華教育會、馬尾儒江小學、馬尾魁岐小學的教育同行與實驗小學的教師共同參與,陳仕瑜等5位課改教師分別展示了學科成果匯報課——這是福州實驗小學開啟新課堂建設不到4個月時間的一次對外展示。當執(zhí)教者真正將學習權還給學生,課堂生態(tài)為之一變,令觀摩者眼前一亮,課堂學習竟然可以這樣有意思……
王國光頗為感慨:教育改革只有進入課堂,真正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才能使素質教育在課堂中落地,培養(yǎng)出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因為有這樣的認識,當2017年學校被評為首批“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后,王國光引進專家團隊構架起適合學校發(fā)展現(xiàn)狀的“一點兩線——Y型”系統(tǒng)優(yōu)化提升的整體教改項目,即基于自主合作的基本教育理念,重新調(diào)整課堂結構、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教授、班級授課的教學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基本的對話單元,在充分自學基礎上,與學習同伴碰撞對話。
2018年秋季開學前,圍繞新課堂建設的教學改革項目正式啟動,隨即開啟了教師培訓工作。以教改項目首席專家劉愛軍為代表的專家以還原現(xiàn)場、親身體驗的方式,帶領學校教師深入學習、合作研究。隨后,項目團隊圍繞生訓和師訓,通過搭建“發(fā)展共同體”,圍繞課堂建設這個中心,推動高效自主、樂學創(chuàng)學的目標實現(xiàn)。
這一場圍繞課堂的改革行動,與具有改革基因的學校文化和一直走在時代前列的教師個體探索形成了某種“共振”。
從小夢想當教師的楊承軍, 2013年擔任副校長后依然從事一線數(shù)學教學,并提出基于生態(tài)學理論下的“六和”課堂主張。當他的研究和實踐遇到瓶頸時,學校“一點兩線——Y型”整體教改項目,助力他實現(xiàn)了新課堂建設的新突破。
從教超過30年的科學教師陳仕瑜自從投身自主合作新課堂,他的科學課迅速成為學校課改的示范課,陳仕瑜嘗試制作不同的教具,以“專業(yè)”木工的水準為每個學生制作“聲音盒子”,如此,才有了在《不同的聲音》公開課上學生熱情高漲探究合作的驚艷亮相。
數(shù)學教師方萃,不僅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充分暴露學習問題,更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創(chuàng)編題目考父母、教父母,小組、班級內(nèi)創(chuàng)編互考已然成為她的課堂風景。
語文教師王曉鶯借助小組合作,在班級管理中充分放權,在“問題”孩子教育中家校合力,讓學生在展示與交流中收獲自信……
與此同時,學校在教育扶貧、促進學區(qū)均衡發(fā)展的“手拉手結對幫扶”工作中,組團赴長汀送教,展示自主合作新課堂建設成果,引領更多學校走上課改之路。
目前,學校課改實驗年段9個班課堂模式已初步形成,課堂流程及小組建設也日趨穩(wěn)定,課堂效益顯著提升,教師教研從被動走向主動……這是學校傳承“知·道·能·行”教育理念,深化課改形成的新課堂文化。
管理之道,用心點撥,百年老校綻時代新姿
管理的智慧,總缺不了用心和放手。當一所學校進入“無為而治”的境界時,那一定是開放和諧的文化起了作用。盡管許多校長可能做不到,但向這個方向努力的人不少,王國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國光信奉管理“三放”:放權、放下、放心。在這樣的“放”中,他收獲了師生的信任和喜愛,看到了干部的責任心,也成就了如今教師實施課改的“三放”。
走心的管理能創(chuàng)建出走心的環(huán)境。曾經(jīng)面臨拆遷時被學校果斷“收藏”的市級文物寶琛書院與福州正誼書院、耕讀書院共同形成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觀——深宅古院內(nèi)常常有學生的戲劇社團展演,有教師的課改教研,有班主任德育沙龍,有師生的品茶交流……在古與今、舊與新的碰撞中不斷擦出教育的火花。
學校有可以讀書賞畫的“寶琛亭”,可以種植的空中智慧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更讓學生驚喜的是,在教學樓頂上竟然“生”出運動場,讓每一次運動仿佛“空中的行走”……一向重視體育和科技的福州實驗小學,發(fā)揮每一個空間、每一位教師的價值,引領學生走向健康、科創(chuàng)的新領域。
在福州實驗小學,每周二四上午“明日閱讀”的半小時,成為學生最幸福的閱讀時光。他們不僅可以自主閱讀,還能分享閱讀故事,在課業(yè)減負的背景下,找到品味“書香”的新途徑。有意思的是,學生不僅讀書更“寫書”,每年畢業(yè)生總會贈送學校一份帶著墨香的禮物——學生歷年精彩作品集。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入選的作品,所以書名為《一個人都不少》,并被收藏在學校圖書館。后來,有厲害的學生索性一個人成書《一人也很好》;有學生建議校長也寫一本書,于是王國光也編著了一本《一篇都不能少》,給學生提供寫好作文的入門鑰匙……“三本書”,就這樣成為學校的另一道風景。
不僅如此,福州實驗小學還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試點單位,他們牽手福建省科技館,成為“館校結合基地?!?;組織二年級學生上AI體驗課,并向全省23個貧困縣轉播,由此拉開人工智能教育的序幕……這些都讓百年老校迸發(fā)出時代的新魅力。
4月底,一場聚焦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年會即將在福州實驗小學舉辦,“道·和”教育的風采將面向全國展示。
王國光希望,在教育教學的探索中,實驗小學人能從“教學小道”走向“教育大道”,以思想引領行動,并借助新路徑、新方法走向對教育規(guī)律的深度探求,循道而行,成就百年老校的新風貌、新價值。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24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