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背景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雅俗共賞是對聯的藝術功效,它獨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內在品質,展現了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把對聯引進小學課堂,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多次進行闡述并提出了重要論斷。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強調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對聯,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是語言藝術的精粹,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寶貴養(yǎng)分。
●核心素養(yǎng)的充實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六大核心素養(yǎng)確定: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其中,第一點就是人文底蘊,強調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的形成,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fā)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等。而“國家認同”又強調公民要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
學習對聯,進一步強化了民族性,奠定了人文底蘊,是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充實。
●語文學習的拓建
蔡元培認為,對課訓練“不但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對聯學習,是語言的智慧體操,是語言的操練空間,是文化的綜合錘煉,正好是學習渠道的一大拓建,在學對聯中還可以了解祖國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等。
二、課程目標
●總體目標
學生在“學對聯、逛名城、走天下”的研讀歷程中,“走進”100多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初步學會對聯,提高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語言的敏感度。以文化游學的形式,收集、開發(fā)、整理和創(chuàng)作對聯文化資源,感知風土人情、民族精神等,提高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高雅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具體目標
1.學對聯——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通過言語實踐,學生認識對聯,初步掌握對聯的相關知識,能夠辨別對聯的種類,在欣賞中積累一些名聯,感知對聯的形式美,感受對聯的內涵美。應用平仄對仗等知識學會填詞、仿寫,嘗試創(chuàng)編,體驗對聯的樂趣并樂于言語表現,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逛名城——指向歷史文化的體驗感受。
學生在虛擬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場景內學習對聯,了解對聯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各地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鮮活感知和表現對聯。
3.走天下——指向社會實踐的真實閱歷。
通過游覽觀賞、社會調查等形式,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社區(qū),走訪當地文化名人,踏足風景名勝,積累實景版各地名聯,并學會查詢資料了解名聯的背景信息,立體真實感受祖國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聯語文化。
三、課程內容
考慮到對聯常識是進行對聯實踐的基礎,故在“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前安排對聯基礎單元,然后再安排隨“城”學“聯”的課程內容。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目前有13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本課程以此為節(jié)點,之后名城逐漸增加,課程內容也將隨之更新。課程內容的框架如下:
●總體內容
1.學習對聯常識和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欣賞地方名聯,賞玩對聯故事,嘗試自主、合作創(chuàng)編對聯。
2.記誦《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對聯啟蒙教材,積累韻文。
3.開展校園對聯讀寫活動,包括高段的對聯文學社團活動。
4.開展對聯文化研學活動,提倡文化旅游,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與社會,書寫旅游對聯日志,建立“我與中國對聯”等影集。
5.課堂再現貼近小學生心理需求與認知水平又富有名城特征的文化元素,了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感知祖國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精神等。
●具體內容見表1。
四、課程實施
●課程性質:拓展性課程。
●適用對象:三至六年級學生。
●課時安排:
1.每周抽出一節(jié)課實施對聯教學。除去復習評價,一學期安排16周,四年合計128課時。另附機動課時,建議周末、節(jié)假日、寒暑假由家長安排出外旅游自修實踐。
2.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課時預設見表2。
教學資源:文獻收集,自編讀本,校園及周邊場館,旅游資源,音視頻等。
●教學策略
1.吟誦積累:通過讀背吟誦積累對聯與韻文。
2.故事帶入:對聯故事充滿了語言智慧與生活情趣,通過講故事、聽故事、復述故事激發(fā)學生熱愛對聯的情感,同時巧借故事留白進行聯語訓練。
3.技巧激趣:對聯內有許多技巧聯,常常出人意料,妙趣橫生,課堂內可以借聯學聯。
4.游戲把玩:課內、課間通過自編游戲讓學生學會組織語言、感受對仗。
5.鋪路搭橋:利用已有的對聯,采用落字、錯字、錯位等形式讓學生填詞、糾錯、整理、連線。
6.旅游關“聯”:在旅游中關注各地名聯、特色聯,與“聯”合影,搜索相關背景信息,整編集冊。
7.征聯立對:開放學校場館或活動資源,向學生征集對聯,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外相關創(chuàng)作活動。
五、課程評價
本課程堅持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對聯啟蒙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形式如下:
1.課堂即時評價:根據學生課上傾聽、答題、參與、互動情況給分。
2.試卷附加評價:以附加題形式把對聯學習評價融入期末測試卷中,建議附加10分。
3.成果展示評價:把學生創(chuàng)編的對聯制作成展板掛在校園內,同時提供校園場館向學生征聯,錄用者的作品做成楹聯立于門口。
4.生活印象評價:對學生外出旅游考察等活動中整理的附有實景照片的對聯材料予以加分。
5.爭章激勵評價:以上評價指向的活動中,對表現好的學生予以分類頒章:同學章——指向課堂學習,同行章——指向旅行實踐,同樂章——指向創(chuàng)編成果。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1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