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東
我國已故當代哲學家馮契先生曾提出“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前一句蘊含著理論與方法之間是體用關系,離開理論(體)的方法(用)和離開方法的理論都是沒有用的;后一句則認為理論外在于人自身,而德性則是內化于人心的東西,顯然“化理論為德性”,本質上要求一個人要將基于外部的理論內化于自身并由人自身的行為來自證。而對美德倫理研究來說,走向德性的內外一致和自證過程之本質探究,則是抓住了“化理論為德性”之關鍵——將美德倫理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落實于充滿生機活力之青年人生實踐。南京大學陳繼紅教授的新作《儒家美德與當代青年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針對當代人發(fā)展之需,努力化儒家美德為青年德性,很好地體現了“化理論為德性”之精髓。本書十章內容,每一章聚焦于一個相對獨立的德目,整體上又連貫一體、相互呼應,共同展現了儒家美德的基本概貌,總體上揭示了十種德目代表的儒家美德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精神,并針對青年需要提出實踐要求??v觀本書,有三個特點足以顯現其對“化理論為德性”之精髓的把握:
第一,美德經典原義闡述、馬克思主義觀點與青年實際相結合,以實現儒家美德倫理在新時代的轉化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當前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展開,儒家美德研究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蘊含著比較艱深復雜的問題。張岱年《試論新時代道德規(guī)范建設》、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多卷本)、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牟鐘鑒《道德改良論》、焦國成《中國傳統(tǒng)美德》等對此都有過討論。正如本書前言所交代,作者是在前賢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儒家美德的思考和體認,以分析方法區(qū)分儒家美德的精華與糟粕,抽樣式闡述儒家美德具有的豐富內涵,基于關懷視角闡析儒家美德對當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意義,從中提煉出儒家美德的十個方面,即仁愛、誠信、友善、義德、公忠、孝親、智德、勇敢、節(jié)儉、愛物。這一體認基于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家庭、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五個方面的關系。講美德不僅要說明“是什么”,而且也要講明“如何是”。本書采取微觀分析的方法,重點考察每一種具體德目對于大學生具體道德實踐的特殊意義。這種深入細致的分析或許幫助我們真正理解“當代價值”的確切內涵,也或許還可以對應用本土資源解決中國問題的呼聲形成一種回應。書中提出的十個德目,對美德的總體概述、基本意蘊、實踐要求等都有相對精準的概括,其中相當一些特質都具有內在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不取決于青年人目前的接受和實現程度,而取決于在合適的條件下所有人都能夠將其實現。這種闡述無疑既接地氣,又在原義的基礎上轉化和發(fā)展出了新義。
第二,青年人心理、精神需求與儒家美德的時代轉向、當代價值相結合,客觀呈現傳統(tǒng)美德的現代意義。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一貫重視化理論為德性,注重如何做人,而做人則注重尊德性、道問學、立本末,其人生智慧切合或依循人生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人身體力行,落實于日用常行之內。在這個方面,本書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青年興,則國興,立足于青年人成長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全方位地努力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德資源以資于當代人的發(fā)展,在當前無疑是一項急迫任務。本書對此做了積極且有益的探索,書中所選擇的儒家美德在邏輯排序上依循“社會→國家→家庭→個人→自然”的思路,這樣的邏輯排序與現代社會道德體系建構的方向是相適應的。如此,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便可與現代社會青年人立身行事之道相結合,構成今天社會文化理解和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現代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依據美德現代化的基本觀點,引申并提出了問題式研究法,即以十項美德為綱,從美德理論到實踐要求,輔之以關鍵事例或案例,以闡述儒家在相關美德上的見解,解析這些美德同樣有助于大學生以一種恰當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處理面臨的特殊人生問題,以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德性觀。這一見解既洞見到青年人的心理、精神之需,又充分考慮到儒家美德的時代轉向、當代價值,無疑是精到、客觀、有說服力的。
第三,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相結合,深入剖析當代大學生發(fā)展面臨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難題,體現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教育責任感。面對全球化時代價值觀念的多樣化發(fā)展態(tài)勢帶來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難題,思考如何以美德的精神和力量滋養(yǎng)、培育年輕人的美善心靈,這是教育界和一切理論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時代問題。本書雖然屬于理論研究,但卻據實而論,這“實”就是時代之難題、青年發(fā)展之問題、社會發(fā)展中的人生之困境,作者對青年個人與社會、國家、家庭、自身、自然之間的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考慮如何在解決現代人生問題中體現儒家德性倫理的價值,以關注儒學教育與推廣、探索傳統(tǒng)美德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闡發(fā)傳統(tǒng)道德的普遍價值等,體現了作者在深厚學養(yǎng)基礎上的現實關懷和教育責任感。本書把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tǒng)美德理論的學術化、通俗化和實踐性相結合而進行恰當闡釋的典范。作者多年從事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與研究,長期保持著對儒學美德現代化的積極參與和努力實踐。近年來,她更是意識到當代青年人的成長、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不可分離。本書體現了她對儒家傳統(tǒng)美德知行合一精粹的身體力行,同時也有助于澄清在這方面將理論與方法、理論與德性、理論與實踐相分離之弊病,疏通文化和倫理上的成見,回應了現代世界范圍內多元化價值觀環(huán)境里儒家美德研究面臨的新挑戰(zhàn),同時起了很好的“正名”作用。本書作者長期投身教學一線,密切關注青年人發(fā)展問題,并進行理論探討,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書中的不少論點對全面了解傳統(tǒng)美德如何解決當代青年人的精神、道德問題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5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