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字閱讀風頭正勁,借助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等設備,“萬卷書”觸手可及,人們隨時隨地都能走進“數字書房”。身處“讀屏時代”,我們應如何擺脫“淺閱讀”之困,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深閱讀”中感受文化的滋養(yǎng)?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以第24個世界讀書日為契機,聯合中國教育報好老師新媒體平臺精心組織推出“教師共讀周”,以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圍繞教師個人跨界讀書享受閱讀之美、如何提高閱讀效率、培養(yǎng)學生閱讀以及共塑教師閱讀共同體等話題在線與全國教師進行閱讀分享。作為教師,我在收聽了這7節(jié)讀書課之后,既有共鳴也有不少心得。
領讀者
共讀就是借助集體的智慧,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認知。共讀選擇的書最好有一定難度,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如果是一讀就懂的暢銷書就沒有多少共讀的價值了?!聲詵|
教師為自己讀書,可以不斷更新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間接地起到為學生服務的作用。無可置疑,時至今日,書籍仍然是能讓人擁有系統(tǒng)的知識、理性的思維和深厚的情感的唯一傳播者。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共讀能達成同伴間的深度交融,深層理解。“獨行快,眾行遠”,在一個志趣相同的閱讀圈子里,可以好書共享、質疑詰難,深度追蹤、互相鼓勵,促使閱讀不斷地深入下去,在同伴的碰撞中產生個人新的閱讀理解視角。
筆者所在學校的師悅讀書會已經走過數年,成敗得失,同嘗甘苦。一者,分享閱讀,促進互惠學習。讀書會的核心很重要,其職業(yè)底蘊和水準要高于讀書會教師的平均水平。除了每周學科組讀書會,每個月學校分享交流會的中心主持人要有一個總結梳理,點評發(fā)言,廓清認識誤區(qū),完整地對共讀內容進行深度分析,開啟新的領域,讓參與者有啟迪和收獲。二者,閱讀,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比如有人提倡快樂學習,大體上,讀書是快樂的,但讀書不能只要快樂,有些枯燥的書也要讀。一些科學原理或深奧的思想不可能人人都懂,陽春白雪注定是少數人的。經典書籍和人一樣,復雜深邃的更耐人尋味。有些書每次閱讀,就像尋寶,總會有意外收獲。而有些書單純淺薄,讀開頭就猜到結尾,所見即所得,看個目錄就可以了。
好的作者,只把自己的思想誠實地展示出來,不會強迫讀者接受他的觀點。而好的讀者,則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人類文明,就是在這樣去偽存真的過程里,變得越來越豐滿。
電影《芳華》上映后,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芳華》進入暢銷書的榜單。從結構上來看,小說相當隨意松弛,如其說是小說倒不如說是一部人物自傳。此時,讀書會的老師提議順竿兒爬,以“青春”為話題讀幾本書,我們選擇了《青春之歌》《穆斯林的葬禮》兩部作品。
分享之初,大家?guī)缀醵颊J可《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新月,她聰慧、美麗、純潔向上,又帶著一種惹人憐愛的淡淡憂郁。但通過品讀、辯駁、思考,林道靜不知不覺中代替了韓新月在我們心中的位置,將那個幾乎完美的姑娘“比”下去了。
閱讀經典,使深陷現實的我們與現實保持相應的距離,我們通過閱讀,去重構一個更加合宜的“真實”的現實。閱讀經典需要“牛嚼”反芻,以獲得思想啟迪或審美感悟的閱讀。領讀者引領同伴們不斷向下深潛,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在真知與真情中感受世界之美、體悟人生之道。
越讀者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精而不澀;多而不濫。通而不滯;達而不浮。——冷玉斌
通過“越讀”實現Read the Word(讀懂文字)和Read the World(讀懂世界)的鏈接。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不可否認今天的教師職業(yè)雖然不能算是刀劍上的舞者,卻也不枉稱作為華山險路上的挑夫?!耙徽絮r”難以“吃遍天”,靠“吃老本”憑經驗上課,課堂的精彩不會如約而至。智慧型教師最起碼是一個愛讀書的教師,閱讀“刷新”教學技能,授業(yè)時方有精彩紛至沓來,才情迸發(fā);閱讀“儲存”教育智慧,傳道時方能收放自如,四兩撥千斤。
閱讀是教育之魂,然而我們自覺不自覺中局限于界限之內。如今大多數教師喜愛技術層面的書籍,都愿意直接吃“魚”而放棄對“漁”的思考,企圖通過針對性閱讀來擴張對自己所在領域的了解和認知,從而在生活、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固然,這樣的閱讀富有內驅力,但過于單一的生存需求,實際上會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向狹窄化和功利化。其實,對于新教師而言,專業(yè)閱讀的比例應多些;而對于教學智慧豐富的教師,則要多些非專業(yè)閱讀,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海納百川方能成其大,有人說“不務專業(yè)”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因為做無邊界的教師,才是教師中的“多面手”,讓教育貼近生活。
誠然,跨越形式上的邊界容易,跨越心中的邊界很難。相比局限于單一領域的閱讀,跨界閱讀更富有挑戰(zhàn)性,因此跨界閱讀也對教師的自驅力要求更高??缃玳喿x,不僅是專業(yè)的聯結與跨越,更是對未知的追求,對人生的熱愛。人常說“功夫在詩外”,又博又專方可愈博愈專,知行合一方能止于至善。
越讀,要超越專業(yè)領域。專業(yè)書籍作為知識的凝結體的確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對專業(yè)書籍的迷信讓我們教師失去了對已知領域的質疑和未知領域的探索。
越讀,要超越閱讀形式。不論是數字閱讀還是傳統(tǒng)閱讀,其中不變的,乃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中國人來說,典籍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地圖,我們按圖索驥,能觸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
越讀,有各種存在的理由及意義,當我們跨出自我設定的閱讀界限,一扇新的門就經我們打開,我們在向一個“完人”出發(fā),閱讀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夢想,會更加靠近,終會結合。
善讀者
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徐飛
人生三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放到閱讀這件事情里,也是成立的。
教師的發(fā)展之路就是學習之路,而閱讀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閱讀拯救自我”克服“本領恐慌”。許多教師將沒有時間閱讀歸結為工作忙,“因為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徐飛老師這句話值得咀嚼和玩味。教師閱讀的經歷決定其視野、格局和胸懷,決定了所培養(yǎng)出的人的素質。
見自己,我們通過小說,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在這些不屬于自己的經歷里,習得一些通用規(guī)則。
比如,我這大半生,正好趕上我們這個國家由窮到富、由土到洋、由城市也像農村到農村也像城市的歷史轉折。路遙筆下的農村知識青年命運的掙扎,其實往根兒里說,彼時舉國農村青年都是孫少平。《飄》《窺視者》和《百年孤獨》深刻地影響了我們這茬兒人的審美趣味和虛榮尺度。這個階段,我們是在別人的故事里了解人生,尋找自我的定位。
通過“見自己”,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抽象思維的能力,知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開始尋求除了自我經驗之外的知識。此時需要我們放慢節(jié)奏,沉下心來慢讀。慢讀意味著緩慢,意味著耐心,但更要求你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方法。一些高冷的著作需要我們慢讀,它們猶如一個封閉城堡,進入就需要找到通道。而這個通道不是現成的、明擺著的,是一條需要閱讀者尋找的“暗道”。在慢讀的路上,有足夠的耐心和才能,才會有文章和義理相遇的那一刻,讓我們享受發(fā)現的喜悅。
比如讀《果殼中的宇宙》,驚訝于宇宙浩瀚無垠,人類只是風中的一盞孤燈。暢游在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澤,猶如攀登高山一樣,瞬間眼前呈現出仿佛九疊畫屏般的“天地”視野,逐漸走進閱讀的“澄明之境”。
這個階段的讀者,是謙卑的,褪去了初次得到知識的浮躁,開始顯現出對世界的敬畏,尋找自己在世界里的定位。比如大學期間我愛做讀書筆記,讀《巴黎的秘密》《基督山伯爵》這些大部頭時,因為里面的人物、事件比較糾結,我就挨個兒給人物做年表、做情節(jié)推進線、做家族譜系圖等,把書里所有的伏筆、呼應、關節(jié)點等全都標出來,做成表或圖……
文學閱讀,從貝殼深處看到仙國的景象;哲學閱讀,迷宮中望見星座;心理學閱讀,騎象人的馭象之道。經歷了前兩個階段,善讀者會發(fā)現曾經困擾自己的人生難題已經迎刃而解,變得通透,不再局限于文字類閱讀,目之所至的“眾生”,都變成了可以閱讀的信息。
讀書如蠶,貴在轉化,讀書與寫作應相互促進。清晰記得我剛開始在報紙雜志發(fā)稿的情形,那時我的文字是那種油全漂在水面上,寫到關鍵處顯出力絀,所述內容不過是一些世故的話、家常看法,而一些名家的文字則是那種油全撇開只剩下一汪清水,行文如嘮嗑兒,句句都是斷根兒的道理。這些年受惠于“讀書周刊”,我感覺越讀越敞亮,越寫越清爽,這便是讀寫給予凡人的魅力。
歲月濃淡皆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今天,數字閱讀,將世代滄桑、萬千人物裝在指掌之間,“一屏萬卷”,改變的是方式和載體,不變的是閱讀的行為。數字閱讀代表的是時代發(fā)展、科技進步的潮流和趨勢,它和紙質閱讀一樣,都在為含弘光大精神氣象、促進全民閱讀添柴加薪。身處“一屏萬卷”的時代,閱讀內容是否優(yōu)質,閱讀方法是否科學,“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此乃閱讀真味,亦為閱讀勝境。
(作者 段偉 系湖北省英山縣實驗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3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