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救助”理念體現了現代化治理特點,它基于人類的共同命運和社會發(fā)展正義,著眼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充分運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和整體力量,著力保障和改善救助對象的基本生存和發(fā)展條件,進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國家的主導力、凝聚力和競爭力。樹立“大救助”理念,有助于真正理解、領會和踐行新時代學生資助管理所蘊含的國家意志、教育大愛和發(fā)展智慧。
立足于戰(zhàn)略角度把握資助性質
由于現代學生資助管理的初心和目標都聚焦于人的現代化,所以必須以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戰(zhàn)略視角觀察、分析和評判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將維護學生的尊嚴、幸福和自由作為評價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成敗得失的價值標準和根本尺度。
落實到教育實踐領域,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學生資助是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正義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學生資助管理的靈魂和支柱。素質教育和學生資助是主導和輔助的關系,不可本末倒置。學生資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和軌道。
立足于成長角度完善資助內容
學生資助最終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自由發(fā)展,必須根據學生成長需要的層次、類型和特點,科學設計學生資助的框架、結構、項目、力度和操作模式。學生資助管理既要解決當下學生成長所遭遇的實際困難,也要全力支持學生解決不可回避的未來發(fā)展難題;既要提供物質和資金的幫助和支持,更要進行情感與精神的激勵與關懷,推動學生資助從保障型向發(fā)展型轉變。
學生資助管理要加強頂層設計,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將長期性和階段性結合起來,形成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統(tǒng)一標準,依法施助,優(yōu)化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將資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強(個人能力素質和努力程度優(yōu)異學生)、資特(富有創(chuàng)造性才能和社會特別需要的學生)相結合,根據資助資源供給情況,選擇最佳資助模式和資助時機,努力實現學生資助效益最大化。學生成長需要往往復雜多樣、變動不居,要認真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適應學生成長需要變化,動態(tài)管理,因困施資,因才施資,因勢施資,著力促進和保障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立足于育人角度規(guī)范資助主體
學生資助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不是對學生貧困生活的憐憫和同情,不是單純的慈善救助。
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現代化建設人才,決不能將學生資助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救濟或福利保障。學生資助不僅具有公益慈善性質,更具有建設和生產性質,它是為保障現代化建設順利發(fā)展而投入的必要成本和資源。學生資助要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將國家落實教育惠民政策、社會慈善活動和現代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匯集國家財力、社會力量和文化資源支持貧困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yè)、健康成長,為現代化建設培育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努力將人力資源大國打造成為人才資源強國。
學校建設與發(fā)展要充分考慮學生及其家庭的最大承受能力和消費水平,學校后勤管理要適應不同層次和不同消費能力的學生實際生活和學習需要。要防止社會借助資助之名干擾學生正常生活。要妥善處理學生資助與學校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讓體現真善美的校園文化為開展學生資助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讓學生資助充滿正能量、發(fā)揮正效應。
立足于公正角度確定資助對象
基于戰(zhàn)略考量和公共利益,學生資助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未來發(fā)展。選擇性資助必須處理好全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要深入貫徹公正、公平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整體角度和發(fā)展角度精準識別貧困學生,把握學生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斟酌資助管理的輕重緩急。要讓全體學生感受到國家的意志、教育的大愛和正義的力量,促進貧困學生和非貧困學生之間、受助學生與非受助學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防止相互之間發(fā)生隔膜、仇視和沖突。
助困性、保障性資助要堅持以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確定資助對象。獎勵性和補償性資助對象確定,既要考慮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也要考慮個人努力程度和貢獻。受助對象之間也要注意公平公正,防止助困性資助最貧者通吃,獎勵性資助最強者通吃。要建立動態(tài)資助管理體制,根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變化及時調整資助對象,臨時需要救助的及時納入資助范圍,已經脫貧脫困的應停止資助。
立足于人本角度完善資助方式
任何管理制度都具有“雙刃劍”性質,應根據不同類別人性價值取向及其相互博弈規(guī)律,實事求是地設計資助管理制度。既要精準到位,又要適可而止;既要保證那些真正困難的學生得到幫助,也要防止學生出現“等、靠、要、爭、搶”問題。防止受助學生墜入“福利陷阱”,防止出現因外部資助而弱化學生的艱苦奮斗品質和自強不息精神。要充分考慮受助者的心理感受,尊重受助者的選擇權,堅持依照學生申請進行資助,尊重具備受助資格的學生放棄受助的選擇,防止出現“被資助”現象。對于提出申請資助要求的,要依照公平原則和規(guī)定程序確定資助對象、標準,防止出現漏助、錯助、誤助、過度資助等問題。要嚴格執(zhí)行學生個人隱私保密制度,盡量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取學生家庭經濟信息,防止學生因資助受到心理傷害,造成社會交往障礙。
要處理好資助和感恩之間的關系,不斷提升學生資助的育人層次和教育境界。感恩教育要注意從小感恩入手,樹立大感恩理念,讓感恩教育成為人類善意凝聚和傳遞的載體。所有學生,無論是否受到資助,都要接受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勵志教育、團結教育和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要潤物無聲、順其自然、久久為功,防止出現強制感恩、偽感恩和“被感恩”的荒誕現象。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市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04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