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黃龍斌 劉澤祥)“這款包包有7000多針,純手工縫制,全球僅此一件,買它,買它……”一個三腳架,一部手機,一架補光燈,5月15日一早,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張麗坐在“不言閣”個性手工坊,開啟了直播帶貨模式。
在她身后,是聽障生手工制作的皮具,每一針、每一線、每一處花紋都是她和學生的心血。設計、剪裁、縫制、雕花、上色整套工序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因為做工考究,設計獨特,皮質極佳,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在短短十幾分鐘的直播時間里,8個包包被訂購,收入2000余元。
“不言閣”的隔壁也是聽障生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寒地黑土葫蘆烙畫工作室,劉芳芳手捧著葫蘆對著手機屏幕,也在開啟直播帶貨模式。同一時間,教育學院副院長尚曉麗也應邀接受黑龍江都市女性廣播采訪,介紹綏化學院聽障生創(chuàng)業(yè)事跡,推介聽障生制作的工藝品。
為提高聽障生學習、生活質量,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該校組織開辦了手語培訓班,培訓的內容涉及日常交際、中國手語,學員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私人訂制”培訓內容,目前已經開設了六期,300余人參加了培訓,學員不僅有一線教師還有機關工作人員、圖案書館、檔案室、后勤等教輔單位工作人員。檔案室李玉環(huán)老師已經連續(xù)參加了兩屆培訓班,她說:“聽障生越來越多,涉及檔案的問題也會增多,對待聽障生,不能在檔案這一環(huán)上‘降了溫’。”
為了讓聽障生能夠找到心儀的工作,教育學院實行“一生一策”,不僅考慮到每個學生專業(yè)、特長、崗位的安全和待遇等問題,還要權衡就業(yè)地與學生家的距離,就業(yè)地離家太遠家長不放心,還要做家長的工作。2020屆聽障生的班主任李澤卉最擔心的就是50名聽障生的就業(yè)問題,搜集符合聽障生的就業(yè)崗位,發(fā)布就業(yè)信息,與家長溝通,為學生做面試指導,跟用人單位談待遇……忙碌的李澤卉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作為這些學生的專職班主任,李澤卉與他們朝夕相處了1200多天,學生的成長筆記就記了厚厚5本?!懊總€學生都具備多項專業(yè)技能,具有團隊意識、敬業(yè)精神,我對他們今后的路要負責到底,讓每個孩子都能發(fā)揮自己的價值。”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yibaifen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